近年来,连云港市税务局认真落实上级部署要求,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持续推动提升税费服务效能,慢慢地加强纳税人缴费人的获得感、满意度,聚焦“小窗口”服务“大民生”,打通税费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连云港税务部门围绕纳税人缴费人精细化、场景式服务需求持续优化创新服务方式,积极探索个性化服务模式,推动税费服务提档升级。“税直达”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海州区税务局多次组织涉税专业服务机构、重点税源企业依托“连税通”平台、海州区税企交流群等载体,积极推行涉税事项“云上”咨询、“线余名财务专员提供全天在线解答服务,在新政策发布和办税操作指导方面实现远程直达。
结合本地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建设实际的需求,主动问需靠前服务、全程辅导精细服务,第三税务分局精心打造“安心办”建安服务品牌,推动以“小切口”谋求“大发展”。围绕石化产业基地打造“20分钟税费服务圈”,对重点项目设置“项目专员”,重视企业各阶段涉税需求并主动开展指导、协同帮办。
“作为外地企业,我们在项目建设期间,深切感受到连云港高质量的税收营商环境,真正的完成了‘安心办’!”宁波某劳务公司的财务专员介绍,她在项目完工后遇到个人所得税无法申报的情况,但工作人员均已离连,办理业务存在困难。“项目专员”得知情况后立即给她发送了电子资料包二维码,并建议她通过邮寄补充资料,解决了企业的难题。
让纳税人缴费人享受更高效便利的税费服务,连云港税务部门持续深化数字赋能,通过升级智能办税设备、加强数字技术运用、拓宽数据互通共享等方式融入“智慧税务”建设新生态,推动办税缴费更加智慧化、便捷化。
日前,在宁波务工的刘女士,通过“晶心办—远程办理”模块,顺利完成了老家不动产契税缴纳、登记等业务,这是东海县首例长三角区域不动产一体化登记“跨省通办”业务。东海县在外省务工人员有32.7万人,为解决他们长期面临的不动产权证难题,东海县税务部门联合不动产登记中心,依托“晶心办”政务服务小程序,运用远程屏幕共享、全程录音录屏、身份核验等技术,大力推行跨省通办服务,真正的完成长三角“跨省通办”。
灌云县税务局依托税费服务运营中心,组建线上“云e端”问办协同团队和临港“微税厅”,打造“集约运营、协同服务、弹性部署、智慧赋能”服务新格局,实现办税缴费从“点对点”“面对面”到“线对线、键对键、屏对屏”的转变。
线上办税功能不断拓展延伸,线下智能设备也持续优化升级。赣榆办税服务厅引入智慧柜机,为纳税人缴费人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服务体验,纳税人可通过智慧柜机自助办理包括企业更正申报、税务注销预检及办理等30项业务以及个人实名采集、非居民个人对外支付备案等20项业务,减少了排队等待的困扰。
连云港税务部门持续丰富税费服务多元供给,在办税服务厅相继组建税务工作室、税干工作小组等团队,聚焦涉税涉费高频热点诉求,着力打通办税缴费堵点卡点,逐步提升税务行政效能。
连云区税务部门围绕连云港徐圩新区税费服务热点难点焦点问题,成立“老赵服务工作室”,建设“一站式”税费服务前沿阵地,坚持把税费争议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当好徐圩石化企业的解忧人。“万成解难事,万事都能成”,灌云县税务局集结业务股室和分局精英税干组建“万成纳税服务工作室”,专门负责处理纳税缴费中的“疑难杂症”。
今年个人所得税汇算清缴期间,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税务部门选派业务骨干,成立个人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小组,确保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精准直达。曹大爷的儿女都不在身边,退税申请未通过的提示让他犯了难,“咱老年人对手机APP学得慢,也怕麻烦。好在有税务年轻人电话里教我一步步操作修改申报信息,终于成功办好了退税。”
灌南县税务部门聚力解决纳税人缴费人的急难愁盼,深化“办不成事”反映服务,在办税服务大厅组建“e心办”难题会办区,将其打造成化解争议的兜底窗口,邀请人社、医保等部门到窗口集中会办、展开联动调解,实现特事特办、急事急办、难事易办,力争把问题解决在一处,让群众“最多跑一次”。
“办税服务厅面对千千万万的企业和群众,直接掌握他们的税费需求,只有切实从纳税人缴费人视角出发,拿出一个个真招实招为他们解难题、办实事,才能让群众满意。”连云港市税务局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将持续创新纳税服务举措,不断擦亮连云港税务服务品牌,让税惠红利更好直达经营主体、便民服务举措真正惠企利民。(谢小雨 张珩)
过去一年,怀柔科学城进入“运行为主”新阶段。2025年,怀柔科学城将持续做好“科学、科学家、科学城”三篇文章,加速形成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集群效应,“十三五”时期布局的29个设施平台将全部试运行。
屈膝、下蹲、从托盘上稳稳夹起6公斤的物料箱平举至胸前,倒退、转身、小步走向左后侧的无人物流车拖车旁,精准对位,低头、屈膝、弯腰,将物料箱放在拖车上,然后转身回到托盘前,继续搬运……
基础设施是城市的骨骼,是城市安全与发展的“生命线”。近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明白准确地提出,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天寒地冻的小寒时节,攀西大裂谷却是另一番景象。四川省攀枝花市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阳光灿烂,中午的气温超过20摄氏度。
1月7日,记者在2025年全国知识产权局局长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知识产权量质齐升。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到475.6万件,变成全球上首个突破400万件的国家。
褚智勤团队联合香港大学教授林原、北京大学教授王琦、南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李携曦,开创了一种金刚石剥离技术,可获得超薄且超柔韧的金刚石膜——它就像一张纸一样可以卷起来。
科技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的第一动力。唯有高效、顺畅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才能让知识资本真正成为发展的不竭动力。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6日公布消息,该校研究人员领衔编撰的《2024年全球水监测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气温再创纪录,全球水循环出现变化,导致更多极端天气、严重洪水与干旱。
安徽工业大学教授曾杰、教授刘明凯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教授李洪良合作,验证了一种通过界面锚定策略精准调控单原子之间距离的通用方法。
全球质量最高的现代栽培种甘蔗高度复杂基因组被绘制,为今后甘蔗功能基因的挖掘提供了重要基础性支撑。
人工智能技术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所掀起的澎湃汹涌浪潮,在深刻改变人的存在和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打破了传统人机关系的界限,给人类的存在和交往带来了新的伦理挑战和道德困境。
在大浪淘沙的过程中,怎样让领先的科技成果及早被市场了解?怎样让实验室成果实现大规模量产?怎样让成熟的成果匹配到合适的企业?连接科研与市场两端的技术经理人被列入“十四五”紧缺人才开发目录,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尤其令人关注。
受日冕物质抛射活动影响,2025年新年第一天,即北京时间1月1日11时开始,到1月2日2时,地球出现非常明显地磁活动,其中1月1日23时至2日2时发生了全球地磁指数(Kp指数)为8的特大地磁暴。
中国水稻研究所稻米质量安全评估创新团队通过系统分析我国十几年来稻米食味数据后发现,育种遗传改良、田间管理优化等措施不断改善提升我国稻米食味品质。
聚变工程堆中心螺管系统的建成,不仅能为未来聚变堆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同时也为低温、材料、凝聚态物理、超导应用等其他领域提供一流的大型测试平台。
经过168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由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社交网络的去中心化推动着信息平权,使人人都有麦克风。但这并不代表人类能发布虚假错误的信息。科普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不能被流量为王和眼球效应所裹挟,而应坚持科学性、合法性。
记者2日从中铁(上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上投”)了解到,全球首台高压射流—机械联合破岩盾构机“山大号”于近日在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
当下,人工智能的火热让人们对其有了深刻的体会。尽管许多人并不完全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但一提起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汽车、智能交互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等已广为人知的应用便浮现在人们脑海中。
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要靠科学技术创新培育新动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推进科学技术创新。